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注册 登录
×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4|回复: 1

一文看清美国是如何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

[复制链接]

2

主题

5

帖子

1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0
发表于 2022-9-23 11: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得去年曾报道过美国出台一个法案叫《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我特地看了一下,发现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除了在经济政治等方面要遏制打压中国发展外,为了意识形态的战争,它还投入大量人力金钱。


看这份战略竞争法案,美国的意识形态战略投资高达三十二亿美元,主要集中于互联网自由、网络空间舆论和信息博弈,甚至专门组建对冲中国影响基金,每年授权三亿美元用来对冲中国在全球媒体的影响。
实际来看,美帝这些下三滥手段是取得一些成效的,而这些手段可不是这些年才出现。如果我们不考虑激烈的意识形态战争,简单地盲从西方价值观并为之奔走,那就像恩格斯说的“人糊涂到这个程度,就和别有用心的叛徒没什么区别了。”所以今天就针对霉国如何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这个话题来好好聊聊:
一、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历史
早在1882年,美国国会就受理了共和党参议员约翰·米勒(John F. Miller)提交的《排华法案》,此法案为1880年对《天津条约续增条约》的修订,主要是允许美国暂停华人移民。虽然该法案很久之前就被废止,但是长期以来它却一直是《美国法典》的一部分。从那时候开始,美国就对“排除华人”有了一个明确的框架,并一直在发酵。
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历经苦难的中国人民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迎来了建立新中国的曙光。然而,一心想称霸世界的美国当局竭力扶持蒋介石在中国发动内战,以达到消灭人民力量从而独占广阔中国市场的目的,结果自然以失败告终。
当年的美国政府秉承着一贯的霸权思想,在国内掀起“谁失去了中国”的无休止争论,试图发动舆论战让人们认为中国早就该归属于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坚持“遏制、孤立、反对中国”的路线,处心积虑要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中。
1950年美国发动侵朝战争,不顾中国严重警告,将美军直逼鸭绿江边,并同时派遣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毅然决然地跨过鸭绿江。其结果是,中国的抗美援朝取得巨大胜利,美国不得不承认美军遭遇了“历史上最可耻的一次失败”!
由于杜鲁门在朝鲜战争上的失败,和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破产,武力的遏制无从谈起,自然只能寄希望于和平手段。时任美国国务卿的杜勒斯(记住这个人)将乔治凯南的观点进一步提炼,把和平共处变为了“和平演变”,指出了用和平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手段。至此,美国的以意识形态渗透为重点的和平演变战略才算成型。
为了加强意识形态的渗透,特别是对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战略,美西方分别建立起专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和文化传媒机构。而美国扶植的负责意识形态渗透的这些电台、电视网由政府提供巨额经费,它们设备先进,同时用数十种语言文字,昼夜不停地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煽动宣传。
杜勒斯也没闲着,直接成立新闻署,支持“美国之音”,并加强了“自由欧洲电台”等传媒机构,利用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矛盾做文章。


二、美国是如何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
上文说到,美国很早就发动对华的各种侵略。就在1950年,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向美国在世界各地的外交使团发布了一项总统密令,规定“要用更强有力的心理战武器对付日益扩大的共产主义威胁”。
同年中央情报局成立了一个叫做“文化自由大会”的组织,该组织鼎盛时期在全球30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拥有自己的新闻社,出版20多种刊物,经常举办艺术展览,组织高规格的国际会议,并高调地为音乐家、艺术家等进行颁奖,以此开展政治心理战。
所谓的“政治心理战”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主要以美国富布莱特项目为渠道的“白色宣传”;二是有美国情报机构背景的各种基金会所进行的“黑色宣传”,这两个宣传渠道各自展开了凌厉的意识形态攻势。
1.“白色宣传”
“白色宣传”是指美国官方宣传机构利用公开手段,对外进行的围绕美国价值观和国家利益的宣传。作为美国新闻署的重点出资项目,富布莱特项目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国际交流计划。在该计划的支持下,中美两国交换教育工作者、研究人员、专业人员和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和教学。
这个项目原本是一个非政府性的文化教育交流项目,对交流双方是互惠共赢的。然而在冷战思维的发酵下,富布莱特项目逐渐演变为美国开展文化外交的工具,成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渠道。
如何操作呢?我们知道高校科研机构对留学、访学、职称、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问题上的存在巨大的需求,那么它们就利用这些需求设置“关卡”,只要你做出符合我规定的“动作”,那这些需求我都可以满足你。
与此同时富布莱特项目对T独学者、Z独学者以及所谓“异议人士”进行大力扶持,推行所谓的“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观。仅就该项目在中国改革之初不向中国输出他们先进的自然科学技术,反而输出政治、历史、经济、文学等一大堆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就耐人寻味。
这也难怪,人文社会科学所包含的美国价值观总是要比自然科学技术要多得多,同时这也是美国《史密斯-蒙特法案》所规定的美国对外文化交流初衷之所在。
查到有关数据,仅从中美富布莱特项目启动的1980年到2004年,两国享受富布莱特项目的中方学者人数有595名之多,美方人数有631名,交流领域涉及商业管理、经济学、美国文学与历史、法律、国际政治、教育学、新闻学等方面。
2003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就说过:“在促进美国利益和推行美国价值观的许多方面,富布莱特学者们普遍获得了成功。”
然而更值得警醒的是,上述这些学者们在富布莱特项目中“镀金”,堂而皇之地成为他们科研教学生涯中“光彩照人”的一笔履历。
2.“黑色宣传”
除了上得了台面的“白色宣传”,美国中央情报局(CIA)还通过操纵形形色色的所谓私人基金会进行着见不得人的“黑色宣传”。
英国记者桑德斯的《文化冷战与中央情报局》一书中就说到:中央情报局有“美国文化部”之美誉。随着近年来中央情报局档案的泄露和解密,更多关于中情局利用基金会对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丑闻,随着海外监听和虐囚丑闻等事件一起浮出水面。(下图为维基解密披露CIA黑客部队的内部组织结构)


如何进行“黑色宣传”呢?中情局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一个重要特点是:把各种私人基金会有系统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非官方的联合部队,从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知识分子群体,特别是高校科研机构的青年知识分子进行精准的“点对点”渗透。
我曾看过一则报道,是关于德国记者乌多乌尔夫科特的一段揭秘视频,大家上网可以查到,可惜的是这位记者最后离奇死亡。视频内容爆出美国中情局以各种手段贿赂、操纵,利用别国记者为自己所用,成为非官方卧底(间谍)的可怕事实。
实际上,中情局暗地资助诸如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卡内基基金会等所谓慈善性机构,在美国早已不是新闻。记住一点,凡是美国的慈善机构或文化机构,只要它们的文件上常有“自由的”或“私人的”字样,那必定是中央情报局的外围机构。除此之外,美国相关部门还秘密支助其他国家的一些非官方组织,涉及各行各业,这些NGO(非政府组织)几乎都在充当着美西方政府的“打手”。
去年污蔑我国新疆所谓的劳工问题,就是那个瑞士良好棉花协会BCI,根据调查显示BCI背后的金主就是美国国际开发署,这是一个直接服务于联邦政府的机构。
另外中央情报局素来看重书籍出版在意识形态渗透中的重要作用。根据1976年美国丘奇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情局的秘密图书出版计划有如下内容:
“出版图书是出于行动的需要,不要顾及商业上是否有利可图。提倡并资助当地的国家的或国际组织的图书出版或发行。鼓励不知名的外国作家撰写具有政治意义的书籍。其方式是,如果公开联系可行,可以直接资助作者,否则就通过文学经纪人或出版商间接资助。”
美国情报机构除了资助出版大量“异议人士”的著作外,还非常善于推销这些著作。以美国联邦调查局前任局长胡佛的《欺骗大师》一书为例,该局副局长威廉·沙利文在其回忆录中详述了一番联邦调查局如何不惜重金通过各种途径将这本书打造成畅销书之后,甚至调侃地称,凭借如此强大的推销手段,“即使是一本微积分课本,联邦调查局也能把它弄成一本畅销书”。

早在上个世纪,美国的政客就扬言,要对中国年轻的一代、二代进行渗透,事实上,这种渗透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持续了几十年从未停止过。
三、美意识形态战争成功的案例
美国从一二战开始就在全球经营了近百年的意识形态渗透,面对如此强大的和平演变攻势,其他国家纷纷沦陷。
1.苏联的悲剧
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毫无保留、毫无限度地放开媒体,促使西方许多电视台开始在苏联境内覆盖。美西方围绕苏联经济衰退及内部存在的矛盾,盯住苏联意识形态管理薄弱环节,通过各种媒体和信息渠道,将美国的繁荣、美国的强盛及其背后的自由经济体制、美国特有模式进行美化放大,采取物质诱惑、价值观颠覆、舆论倒逼及非政府组织行动等方式,向苏联开展轰炸式宣传,使得苏联掀起了一股“崇美”狂潮,苏联大批党政官员、甚至一些主管苏共宣传工作的负责人,在美西方的文化渗透和宣传下,严重受到“西化”思想影响,丧失了共产主义信仰。这种以文化为方式对苏联开展的一系列“和平演变”政策,成为加速苏联解体的重要一环。


可能会有人问这不是在冷战期间吗?为什么还会有美式文化在苏联的土地上大行其道?实际上,这跟上文所提到的富布莱特有关,这个项目培育出来的一批富布莱特学者曾在苏东剧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戈尔巴乔夫的顾问雅夫科列夫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此外美国政府提前资助扶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然后用经济制裁和经济诱惑等手段,动摇苏联的信念和道路,左手大棒右手萝卜。先利益输出,用投资办厂、贷款等方式,拉拢一批既得利益者,然后分化控制,如果这招不行,就进行经济制裁,切断资源供给,用威逼的方式达成目的。
2.美文化渗透攻势
美国很早就把教育文化交流作为“对外政策的第四维”,在文化霸权主义的驱动下,美国在世界范围内肆无忌惮地推销其价值观,除了建立专门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还利用情报机构在全球建立了大量掩护组织,各色基金会、非政府组织成了美西方价值输出的“中间人”和文化渗透的“急先锋”。
受美西方情报机构资助的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主要从事具有针对性的文化渗透和心理战,其中培养亲美力量成为文化渗透的一项重要内容。受美西方情报机构资助的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设立了种类繁多的资助项目:一方面,打着文化交流的名义,支持他国社会精英、留学生等访美学习,挑选和扶持符合美国利益的“意见领袖”,培训街头政治策略;另一方面,积极在目标国培植民间组织和基金会、精心挑选所谓的“文化代言人”,以此方式向目标国散播“崇美”“媚美”“跪美”的种子。
例如:在2004年的乌克兰总统大选中,美国通过非政府组织派出了数百名选举问题专家为尤先科出谋划策,尤先科一上台就表示将把乌克兰加入欧盟作为国家工作的优先方向,并巩固西方价值观。你看,被忽悠瘸了。
又例如:在东欧剧变期间,为了配合匈牙利的“自由运动”,美国驻匈牙利使馆就充分利用了富布莱特项目的运作机制,在匈政府无力资助该项目时,全力承担匈牙利富布莱特项目学者的全部赴美费用。无怪乎美国学者 Christopher Medalis将该项目称为美国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匹“特洛伊木马”。
3.中东的“潘多拉魔盒”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美国政府更加重视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开展的文化渗透活动的影响力。2011年,美国发布的《网络空间国际战略报告》中确认将互联网作为传播美国价值理念的重要阵地。以Facebook(脸谱)、Twitter(推特)、Youtube(油管)为主的社交媒体文化,也成为美国开展渗透、侵入的主要手段之一。
“9·11”事件后,美方推行所谓“大中东民主改造计划”,利用中东30岁以下的青年占人口总数60%这一有利条件,大力培养中东青年群体使用“推特”、“脸谱”、谷歌和手机短信的习惯,将“网络与青年的结合”转变为一支促进中东国家变化的“巧力量”。


一方面,在微型博客、搜索引擎、电脑游戏等多种网络媒介中巧妙加入美国政治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文化符号;另一方面,利用网络文化渗透,拉拢扶植亲美势力、争取知识精英、培养亲美情结、塑造社会好感,逐渐打开美式民主价值观传播的局面。形成强大的渗透影响力,引导中东青年和社会精英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与政府对抗。
在美国长期文化渗透影响下,中东最终爆发“阿拉伯之春”运动。口口声声帮助其建立所谓“民主国家”,结果是打开了一个又一个“潘多拉魔盒”,引发接连不断的灾难。美国文化渗透下输出的所谓“民主”“自由”,最终成了“无序”“血腥”的代名词,这场无形的战争为中东诸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四、中国面临的意识形态渗透不容忽视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一直是美西方国家西化分化的重点。近年来,美西方更是加大了对中国的文化渗透攻势,利用互联网及其他传媒,利用文化交流、高层论坛、电影电视、学术研讨等途径进行文化渗透,已成为当前意识形态渗透的新途径。
美苏冷战时期,还是那个杜勒斯,他说:“如果我们能够让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会教会他们按照我们要求他们采用的方法来思考问题。”随着苏联解体,杜勒斯“把对中国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的行动预言,正通过文化多样性题材对中国进行渗透式和碎片式的入侵。
一方面,美西方借助各类信息传播渠道,对西方社会的各方面进行夸大美化,持续对社会主义进行抹黑,对改革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社会矛盾问题进行放大。另一方面,加大对反华势力和骨干的扶持和培养,拉拢对社会持有偏见的“意见领袖”、“网络公知”,并利用这些群体散播美化西方、丑化中国社会的言论。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些人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混乱,在我们生活中,一些病态的“精日”、“精美”的辱国行为公然出现。
现如今,美西方的文化入侵,正通过更加隐蔽的方式悄然推进。从汽车、服装、体育、奢侈品,甚至到电影、动漫、图书,教材等文化产业,比比皆是。很长一段时间,很多国人都以能用上“美国货”而感到自满得意,以能够和美国的人或物有交集而感觉价值提升。这种崇洋媚外的思想一直挥之不去,并有可能在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作祟。


值得一提的是前文所提到的《2021年战略竞争法案》,这份长达283页的法案草案主要内容为:提出对华外交战略,重申美国对盟友的承诺以及全球领导地位;投资普世价值,插手中国内部事务;对抗中国“掠夺性的国际经济行为”;强化军事建设,对中国军事现代化和“军事扩张”。
一言蔽之,美国要展开对中国全方位的遏制,契合拜登早前对中美关系的定调,即该对抗的地方对抗。
但是从现在来看,我对这个法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这种以法案方式来刻画来自中国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只是为了解决美国国内自身的矛盾而设计的,从民主党和共和党的驴象之争来看,法案无疑是对两党斗争的“润滑剂”,至少会减少党争带来的内耗。
前不久拜登还提议取消对华关税,看来它是受不了了,因为自特朗普政府挑起中美贸易摩擦以来,加征关税的负面效应大多由美国企业和普通消费者来承担。兰德公司近期研究报告也显示,许多美国企业高管担心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对美国企业的伤害大于对中国企业的伤害。
面对美国自身巨额的联邦债务,加之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在最近几个月创下40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严峻的通胀问题使得白宫那些驴象也不得不低头面对。
事实上,美国对华大搞所谓“战略竞争”,无论是诉诸“关税战”“科技战”,还是威胁使用“制裁战”,都跳不出一个巨大困境,即违背全球化发展大势和中国日益提升的综合国力的现实,以政治操弄硬推对华“脱钩”,其结果只能是害人害己。
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个历史交汇期抓紧时间克服困难发展自己,同时教育好国内民众,增强“四个自信”,抵御美西方帝国主义的糖衣炮弹。另外我也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更多人认清美帝的手段,起码在意识形态上保持该有的警惕,矢志不渝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而奋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4

帖子

7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7
发表于 2025-2-19 07: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秀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黑客通

GMT+8, 2025-4-6 13:59 , Processed in 0.1132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20, LianLia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